实干兴水丨兰才进:黔江水利“一张网”背后的布局人-山城日报

实干兴水丨兰才进:黔江水利“一张网”背后的布局人

         

分类:区县 时间:2023年8月11日 责任编辑:山城日报

编者按:

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乐水”。

中国有优秀的水文化,也有优良的治水兴水传统。千百年来,水利人承载起取水利、避水害的重任。由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华龙网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寻找“重庆水利实干家”人物评选入围的30位候选人中,有百亿水利工程的“掌舵者”,也有为山村解渴的“拼命三娘”……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将陆续推出候选人系列报道,看他们如何以水之柔、以水之坚,书写新时代的水利精神。

“要说对黔江水利这块最了解的人就是兰局,他可是将黔江的山水一步步走出来的人。”在黔江区水利局,只要提起兰才进,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三十多年来,黔江所有的水利工程他都参与了。”

自参加工作以来36年多的时间,兰才进一直辛勤耕耘在黔江水利工作战线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黔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黔江水利建设正一张网般笼罩着这片土地,城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态。而兰才进,正是这张网背后的布局人。

探源观流

用脚步丈量黔江的一山一水

黔江位于沟壑之间,属于喀斯特地貌,水利工程难度大。用以前老一辈的话来讲,曾经的黔江都是“看天吃饭”,降雨对他们来说是日日盼着的“东风”。

如何让低海拔的水往“天上”流,是兰才进工作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黔江的资源分布情况,找准问题痛点,兰才进决定亲自走遍黔江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而黔江水利的发展方向也在兰才进脚下“走”出了雏形。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黔江不仅仅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还存在立体性缺水问题。”兰才进说,黔江高低点海拔落差达1600多米,已建骨干水源工程数量少,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同时,山顶地质较薄、石灰岩居多,很难形成聚集性水源。

兰才进在水利建设项目巡查。受访者供图

围绕这一问题,兰才进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四体系、多节点”的黔江区水利发展总体格局,规划在黔江缺水的西北片区、西南片区布局一批骨干水源工程。

“这些地图上都是我们已建或正在规划建设的骨干水源工程。”兰才进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展示了黔江水利工程的实况图。他每谈起一个工程,都能精准地在图上指出该工程的位置,“太极、老窖溪、罗家堡、洞塘……这些都是已经建成的中型水库。”

不仅如此,兰才进还牵头组织开展了城北、瓦窑堡、陈家寨、甘溪、高坪、黄桥、关里等小(一)型水库,长莲池、李家坪与白沙塘等小(二)型水库的项目前期与建设,规划建设了阿蓬江防洪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和细沙河、太极河、袁溪河、中井河、段溪河、黔江河、诸佛江与后灶河等20余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其中老窖溪水库获得“重庆市优质水利工程”“全国水利工程文明工地”“大禹奖”荣誉称号。

每个项目费时、费力,最终都在兰才进的规划带领下一日日、一步步变成一个已完成的红色小点,落进黔江水利实况图中。

而这些小点形成的黔江水利“一张网”,兰才进仍在坚持扩大。

开渠引流

树立山地防洪新标杆

黔江区境内的阿蓬江为乌江第一大支流,每当汛期时河水泛滥,沿岸村民苦不堪言。

回忆起过去到抗洪现场的场景,当地干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年年抗洪,干部群众、消防官兵年年为水患发愁,洪水退去后,远远就能看到对面坝子里的房屋和树枝上牵丝挂网吊满了洪水冲来的垃圾。在两座山之间的一处垭口,洪水经常淹翻,老百姓们生产生活受灾严重。”

兰才进根据黔江独特的地形地貌提出要修建防洪渠(洞)以解决防汛安全。2017年,兰才进组织修建并投用的黔江区西南部的鹅池镇集镇、石家镇渗坝场镇两个防洪隧洞工程,每逢汛期防洪洞便能有效分流洪水,有效地解决了两个集(场)镇的洪涝灾害问题。“人要给水留出路,水才能给人以活路。”兰才进在修建防洪洞方面说道。

“在防洪洞没有修建之前,每年汛期沿沟的农田和渗坝场镇上的房屋都会被淹没,这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而庄稼作物的损失也很大。”石家镇清塘村支书杨广指着眼前修起来的防洪洞回忆道。

兰才进表示,防洪渠(洞)虽小,但通民心。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用心、用情、用力,真正解决群众最想、最盼、最愁的事情。

兰才进查看山坪塘建设。受访者供图

民生福祉

推进老窖溪水库建设

盛夏时节,走进重庆黔江区石会镇黎明社区,山上桑园百亩枝叶繁盛,山下虾塘鱼塘连片,山间斑鸠树叶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从黔江老窖溪水库潺潺流出的河水,正在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带给石会镇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希望。

兰才进在担任局领导后,牵头组织开展了老窖溪水库的建设,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老窖溪水库获得“大禹奖”“重庆市优质水利工程”“全国水利工程文明工地”等荣誉称号。

老窖溪水库于2013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3年,于2017年初建成投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紧紧围绕“大禹奖”的标准,按照工程建示范、树标杆要求,不仅打破了“三个当年”的工程施工纪录,更是开创了水利建设勇于创新的新局面。水库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石会、黑溪等乡镇约5.0万名集镇人口、9.4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工业发展用水问题及1.26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以前进入汛期,只要一下大雨,我就害怕,时不时自己也会去稻田上看看情况,看看是否需要排水,生怕暴雨摧毁稻田。现在好了,自从有了水库后,进入汛期也不害怕了。”住在重庆黔江区石会镇黎明社区2组的吴老伯激动地说。

战功赫赫

治水路上知难而进从不言退

“我一直相信有水才有灵气、活气。”兰才进表示,自己出生自“看天吃饭”的黔江,工作在发展中的黔江,自然想让黔江“活”起来。

工作的36年里,兰才进一直耕耘在水利一线,潜心水利建设,钻研水利学问,为黔江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兰才进走访农村饮水池。受访者供图

黔江洞塘水库工程、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城北水库工程……这些年来,许多兰才进参与设计和建设管理的工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榜上有名”。其中,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是当时全国病险水库整治投资最大的一座,中央资金达8000万元。

“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建设是在1856年形成的地震堆积体上开展的,我们花了十年时间才确定方案,过程十分艰难。”兰才进说,“策划初期,我们请了很多水利行业的全国知名专家,一起研讨如何解决难题。”

在地震堆积体上开展帷幕灌浆进行大坝防渗整治是世界罕见、中国首例,但兰才进坚信,只要知难而进不言退,就没有困难可以打倒他。

最终,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并于2004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工程文明工地”,工程实施完成后减少渗漏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为黔江城区增强了供水保障。

7年前,46岁的兰才进刚刚结束他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研究生生涯。他说,自己是真正热爱水利这个行业,想要黔江水利发展更好,唯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带动整个黔江水利事业不断进步。

水利路上,兰才进苦于钻研,精于实践,而黔江水利的宏伟蓝图,正在他有条不紊的脚步下,徐徐展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冉长军 实习生 潘梅 邓晨曦